新闻资讯

专业解决功能性纱线供应与应用的服务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70年代的时尚:关于“的确良”的记忆
70年代的时尚:关于“的确良”的记忆

    上世纪70年代,“的确良”风靡全国。“的确良”是合成纤维,因为其挺刮、耐穿,且可以免烫,而深受老百姓的青睐。虽然“的确良”的价格要比棉布价格高出很多,但只要商店里一有货,就会被抢购一空。1975年,上海金山石化总厂年产10万吨纤维生产线上线,更多的“的确良”进入到了普通百姓的家里,人们渐渐告别了补丁打补丁的日子。随着面料的不断开发,“的确良”衬衫、“的卡”中山装、“的卡”裤子成了男青年的着装标准,而各种印花、提花“的确良”的出现,让姑娘们的衣着变得鲜亮起来。“的确良”的使命  纺织业一直是近代上海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建有许多纱厂和布厂,棉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1928年上海曾举行过一次票选市花的活动,结果票选名单上没有的棉花却获得了最高票数。

  解放后,上海的纺织业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但由于人口众多,耕地有限,在“以粮为纲”的基本国策下,棉花的种植必然要让位于粮食生产。为了解决棉花少纺织品供应不足,从1954年起我国开始发放布票,实行计划定量供应。各种布料、成衣、床上用品以及各类纺织品都要凭布票购买。于是穿补丁的衣裤、戴保护衣袖的袖套,便成了那个年代的特征。

    要解决老百姓穿得暖、穿得好,就必须引进新的材料———合成纤维  上世纪50年代,国际上开始流行一种新的合成面料,那就是“的确良”。这是一种从石油、煤炭中提炼合成的材料。60年代初,上海开始了“的确良”的研制工作。现已90高龄的蔡黎明老人当年就是从事“的确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的,那时他们试制了约三个月,就成功织出了“的确良”面料。“开始织出来的是‘的确良’府绸料,用来做‘的确良’衬衫,成品主要供出口。”蔡黎明老人说,“因为原料是用外汇买进来的,所以要以进养出,尽可能地为国家增加外汇。”  中国人当时还没有从石油到化纤的生产能力。60年代初,是通过进口涤纶纤维来开发“的确良”面料的,到60年代末,开始进口聚酯切片来制造涤纶纤维。因为原料都需要进口,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基本用于出口创汇。“上的下的”的幸福感  如今上了年纪的人可能还记得,当年市场上有很多紧俏商品被称作“出口转内销商品”,这是由于这些出口产品在质量上有某些瑕疵等原因而被投放到了国内市场。上海的绸布店是最早供应出口转内销的“的确良”面料的,只要一上柜台就被一抢而空。能穿上“的确良”衣服在当时是件很时髦、很不得了的事情。

  不仅“的确良”面料在绸布商店里抢手,“的确良”成衣更是在服装店里供不应求。为了抢购衣服,还因此发生了惨剧。1968年6月16日,位于上海石门二路的红缨服装店有一批“的确良”衬衫要上柜,大批顾客得知这一消息后蜂拥而至,结果人多拥挤把商店的橱窗玻璃给挤碎了,造成1死6伤。为买“的确良”衬衫不幸去世的是一位女教师,那年她才40多岁。

  上海第二合成纤维厂是我国首家专门生产涤纶短纤维,也就是生产“的确良”原料的工厂。1968年这家厂的年产量是500吨,这样的产量对当时老百姓的需求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为了满足百姓的需求,那时全国每年要进口几十万吨的涤纶。生产扩大了,“的确良”纺织面料的品种也增多了许多,不仅有棉“的确良”、毛“的确良”,还有织成卡其布“的卡”,同时还试制了一些内销产品。


  那时青年人上穿“的卡”上装、下穿“毛的”裤子,被称为“上的下的”。脚上再穿上7元6角5分买来的皮鞋,号称“765”皮鞋。再骑一辆新的自行车,那种感觉比现在开宝马坐奔驰还要好。幸福指数就像温度计浸在热水里,一下子就蹿得老高。

补丁不再的新时代  “的确良”不仅上海人喜欢,全国各地到上海来的人也都把购买“的确良”作为他们的重要任务。1971年,毛泽东主席坐专列南下视察,途经上海稍作休息,到了开车时间,专列乘务员们才纷纷一路小跑赶回车上。看到这些年轻人气喘吁吁的样子,主席随口问:“干什么去了?”乘务员们报告主席,利用休息时间购买“的确良”去了,因为这东西只有上海买得到。听到这些年轻人大谈“的确良”的好处,主席沉默不语。回到北京后,毛主席就和周恩来总理说:“我们能不能也搞点化纤?不要让老百姓穿衣这么千辛万苦。”

  不久,一份有关的技术报告被送进了中南海,1972年2月5日,这份报告上有了毛主席的圈阅和周总理的批示。为了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难问题,中国政府决定大手笔地向发达工业国家引进石油化工装备,来发展化纤、打通化纤工业的全产业链。没过多久,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在上海全面开工建设,这就是后来的金山石化总厂。它的建成投产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穿衣难的问题。

  与金山石化同时被批准建设的还有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天津石油化纤厂和四川维尼纶厂。到1982年,这些大化纤厂全部建成投产。1983年国务院宣布:自12月1日起取消布票。其实,在这之前,因为“的确良”的出现,布票已不十分紧张,当时布票的最大用处是置办结婚嫁妆。

为什么一件“的确良”会给人们留下这么厚重的记忆呢?

因为在没有“的确良”的年代里,人们对穿衣的记忆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自从有了“的确良”以后,衣服上常见的补丁不见了,衣服变得讲究、美观、漂亮了。因此“的确良”对中国人来说,是旧穿衣时代的终结,是新穿衣时代的开始。


从2003年起,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的化纤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1972年金山石化建设到1983年废除布票,正是以“的确良”为代表的化纤工业的迅速发展,才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中国人几千年来“衣被天下”的梦想,才能让13亿中国人都能穿得暖、穿得体面。可以说,在中国老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穿衣的差距是最小的。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即使是贫困地区,男女老少的衣着与发达城市的居民相比差距也是很小的。


也许今天人们已经不再留有“的确良”衬衫或“的卡”中山装,但是人们会把“的确良”的美好记忆深藏在心底。